【《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9页)】一、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1.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清苦但心境豁达。
3. 文体:散文,属于记叙文,记录了作者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感慨。
二、文章结构分析
1. 开篇点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说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表现出作者对月夜的喜爱。
2. 寻友共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体现作者孤独中寻找知音的心理状态。
3. 共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描绘月光下的庭院景象,富有诗意。
4. 抒发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作者虽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三、重点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记 | 记录 |
| 承天寺 | 地名,位于黄州 |
| 夜游 | 深夜出游 |
| 月色 | 月光 |
| 入户 | 照进房间 |
| 欣然 | 高兴地 |
| 起行 | 起身行走 |
| 念 | 想到 |
| 无与为乐者 | 没有可以一起赏月的人 |
| 遂 | 于是 |
| 寻 | 寻找 |
| 庭下 | 庭院中 |
| 如积水空明 | 像水一样清澈明亮 |
| 藻荇 | 水草 |
| 交横 | 交错纵横 |
| 盖 | 原来是 |
| 竹柏影 |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 何夜无月 |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 |
| 但少闲人 |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 |
四、句子翻译与赏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屋内,我高兴地起身外出。
赏析:通过“欣然”二字,表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如同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赏析: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水中的倒影,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感叹月夜之美,实则蕴含着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豁达胸怀。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宁静的月夜,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却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情感。全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写作特色
1. 意境优美: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2. 比喻贴切:将月光比作积水,巧妙而富有想象力。
3. 情感真挚:通过对月夜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豁达。
4. 语言凝练:全篇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七、常见考点归纳
1. 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3. 句子翻译与理解
4. 写作手法分析(如比喻、对比等)
5. 主题思想把握
6. 人物情感分析
7. 与同类散文的比较阅读(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八、拓展延伸
1. 苏轼的其他作品推荐:《赤壁赋》《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 同类题材的古文阅读:如《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等。
3.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风格的关系。
九、复习建议
1. 熟记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
2. 掌握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方法。
3.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文章主旨。
4.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5. 多做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本资料共9页,涵盖《记承天寺夜游》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适合初中语文学生复习备考使用,也可作为教师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