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细则12秋(全文-临时分类-文档在线)】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落实《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课程教学实施细则。该方案旨在规范教学流程、明确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经济学(本科)
课程代码:ECO-101
授课对象:本科阶段经济类及相关专业学生
授课时间:2012年秋季学期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学分设置:4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综合评定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具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政策判断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安排与进度计划
本课程共安排36课时,分为12个教学单元,每周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1-2周:经济学导论与研究方法
第3-4周:供给与需求理论
第5-6周: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7-8周:生产者行为与成本分析
第9周:期中考试
第10-11周: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第12-13周:国民收入核算与宏观经济指标
第14-15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第16-17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18周:期末复习与考试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现实经济事件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考核与评价机制
1. 平时成绩(占总评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占总评20%):考查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占总评50%):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与支持
学校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课程资料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在线数据库等平台拓展知识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管理与监督
学院将定期组织教学检查与听课活动,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运行。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并加以解决,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结语
《经济学(本科)》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附:教学参考资料
1.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
2.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
3.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尔南德斯著)
4. 相关学术期刊与网络资源
(注:本细则根据2012年秋季学期教学实际制定,如有调整,以教务处最新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