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的作文通用】小时候,我总以为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老师布置一篇题目,我只要把脑海里的想法“倒”出来,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那时候的我,对“好作文”的理解还很浅显,认为只要字数够、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就是一篇合格的作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真正的作文远不止这些。
“如果当时的作文通用”,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假设,也像是一个遗憾。它让我回想起那些年,自己在写作时常常依赖一些“万能模板”。比如,开头总是“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怀”,中间部分则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朋友一起……”,结尾则用“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结构虽然稳妥,却也让我的作文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真实感。
其实,作文并不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标准而存在,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可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往往被训练成“如何写好作文”,而不是“如何写出真我”。于是,很多学生开始追求“通用性”,希望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应对各种题目,哪怕这模式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如果当时的作文通用”,也许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写出“通用”的作文,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写作的本质?写作不是复制粘贴,不是套用模板,而是一种表达自我、传递思想的方式。每一篇作文都应该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情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通用”作文的价值。在考试中,适当的结构和语言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拿到更高的分数。但问题在于,当我们一味追求“通用”时,就会忽略掉写作中最珍贵的部分——真实与个性。
所以,与其说“如果当时的作文通用”,不如说“如果当时我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或许,那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作文,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