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活动名称:神奇的影子朋友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与光源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物体在光下的影子变化,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 手电筒若干(每组一个)
- 各种形状的小玩具或物品(如积木、小动物模型等)
- 白色纸板或白墙作为“投影幕布”
- 彩色粉笔或贴纸(用于记录影子形状)
- 活动前布置好光线较暗的教室环境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影子的认识。
教师总结:“影子是光照射到物体上后,在另一边出现的黑影。”
2. 探索活动(15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 每组拿到手电筒和几种小物品。
- 幼儿轮流用灯光照射不同的物体,并观察其在墙面或纸板上的影子。
-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改变光源的位置、角度和物体的摆放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提问引导:
- “如果我把手电筒举高一点,影子会变大还是变小?”
- “如果我用手挡住光,会发生什么?”
- “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影子一样吗?”
3. 记录与分享(10分钟)
请幼儿用彩色粉笔在纸上画出自己看到的影子形状,或者用贴纸标记影子的位置。
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如:“我的小汽车影子像一个小长方形”、“当我把灯靠近时,影子变大了”。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整个探索过程,总结影子的形成原因:
“影子是因为光被物体挡住后,在后面形成的黑影。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光源和物体的位置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在户外进行“找影子”游戏,观察自然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制作简易“影子剧场”,用灯光和手电筒表演影子故事。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拓展幼儿的科学视野。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结合幼儿认知特点设计,适合大班幼儿科学启蒙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