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2021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阅读附一箪食一豆羹.

2025-07-01 23:04:54

问题描述:

2021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阅读附一箪食一豆羹.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1 23:04:54

2021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阅读附一箪食一豆羹.】在当今快节奏、物质丰富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文经典。《孟子》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正是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它不仅揭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更蕴含着对生命价值与人性尊严的深刻思考。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在这段话中,孟子通过对比不同情况下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并引出“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用以说明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应当以道义为先。

“一箪食”指的是一个竹篮里的饭,“一豆羹”则是盛在陶器中的汤。这两样东西虽简单,但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它们就是生命的保障。然而,孟子并非单纯地谈论食物的重要性,而是借此表达一种道德立场: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不应为了苟活而放弃原则,更不能因贪图享乐而丧失良知。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面临“一箪食,一豆羹”的生存困境,但类似的“精神饥饿”却依然存在。当物质欲望不断膨胀,人们在追求财富、地位和享受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内心的纯净与道德的底线。这种现象与孟子所批判的“失其本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重读“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致敬,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要坚守内心的原则,珍惜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东西,而不是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

阅读这段文字,或许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坚定。正如古人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活得有尊严、有信仰、有方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