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以法国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为教材,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通过一个孤独牧羊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坚持与奉献的力量。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深层含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荒漠化治理的纪录片片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上。接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面对一片荒芜的土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其次,在阅读分析阶段,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梳理故事情节,有的则关注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还有些同学需要找出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句子并加以解释。这种分层设计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意见相左也应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包容。
最后,在总结提升部分,我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如果我是那位牧羊人,我会继续坚持吗?”辩论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也有人表示怀疑,担心个人力量微不足道难以产生实质效果。这场辩论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技巧。
总体而言,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例如,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比如角色扮演或者情景模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跨学科知识,如地理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趣味性。
总之,《植树的牧羊人》这篇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探索。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力求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