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此去几时还】“问君此去几时还”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一、诗歌背景与主题总结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蜀地区(今四川)任职期间,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夜雨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 主题:思乡、离别、期待重逢
- 情感基调:忧郁、缠绵、深情
- 写作时间:唐宣宗大中年间(约850年左右)
- 作者:李商隐
- 出处:《李义山诗集》
二、诗句解析
| 句子 | 解析 |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却无法回答,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巴山夜晚的雨下得很大,雨水涨满了池塘,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表达了对团聚的向往。 |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到那时,再回忆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增添了一种回忆与感慨。 |
三、艺术特色
1. 意象丰富:如“夜雨”、“秋池”、“西窗烛”等,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2. 情感真挚: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
3. 结构巧妙:全诗四句,层层递进,由现实到想象,情感逐渐升华。
4. 语言凝练: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四、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距离不再是问题,但“问君此去几时还”的情感依然存在。无论是亲人之间的分别,还是朋友间的暂别,这种牵挂和期待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纽带。
- 亲情:无论身处何地,家人的牵挂始终不变。
- 友情:朋友之间即使暂时分离,心中仍有期待与希望。
- 爱情:恋人之间的等待与守候,是爱情中最动人的部分。
五、结语
“问君此去几时还”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珍视每一次相聚的机会。无论未来多远,心中有爱,就有归期。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问君此去几时还 |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 主题 | 思念、离别、期待 |
| 情感 | 深情、忧郁、期盼 |
|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结构巧妙 |
| 现代意义 | 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保持期待与希望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文学价值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交流。
以上就是【问君此去几时还】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