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向刘禅陈述自己对国家忠诚与尽责时所写的一句感慨。原文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说,先帝(刘备)并不因为我的出身低微、地位卑贱而轻视我,反而亲自屈尊来访,三次到我的茅庐中请我出山辅佐。
这句话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尊重,也反映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出身”和“身份”的重视,以及诸葛亮作为一位有志之士,在被重用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核心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出师表》——诸葛亮 |
原文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含义 | 先帝不因我的出身卑微而轻视我,反而亲自拜访我,给予信任 |
背景 |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成为蜀汉重要谋士 |
情感 | 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自身责任感 |
社会背景 | 古代重视门第与出身,但也有识人之明的君主 |
作者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三、延伸理解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刘备个人的感谢,更是一种历史人物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典范。在古代,人才往往被埋没,而像刘备这样能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君主实属难得。诸葛亮也因此将这份信任转化为一生的忠诚,最终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典范。
此外,“卑鄙”一词在古文中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贬义,而是指身份低微、出身寒微。因此,这句话更强调的是刘备对人才的包容与尊重,而非单纯的道德评判。
四、结语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与人之间信任与尊重的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当超越出身与身份,唯才是举,才能成就大业。而作为后人,我们也应从中汲取智慧,珍惜机遇,不负信任。
以上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