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诞生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大多源于当时的战争、政治斗争、人物事迹或民间传说,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以下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常见成语故事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来源、含义及出处。
一、成语故事总结
1.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每天睡在柴草上,尝苦胆以激励自己,最终报仇雪恨的故事。寓意:不屈不挠,发愤图强。
2. 退避三舍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为守信而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以示对楚国的尊重。后来成为“主动让步”的代名词。
3. 围魏救赵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用攻打魏国都城的方法,迫使魏军撤回救援,从而解救赵国。比喻通过间接方式达到目的。
4.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只会空谈兵法,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军大败。形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5.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智勇双全,成功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维护国家尊严。比喻保全财物或名誉。
6.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而向他认错,背着荆条请罪,表现知错就改的精神。
7. 一鼓作气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在作战时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强调士气的重要性。
8. 杀妻求将
出自《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吴起为了证明自己能带兵打仗,不惜杀死妻子,显示其决心与冷酷。
9. 狐假虎威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狸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人。
10. 刻舟求剑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有人在船上掉剑后,在船边刻记号,以为可以找回,比喻做事拘泥不变,不知变通。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出处 | 含义 | 出处原文简述 |
卧薪尝胆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 勾践每日卧薪尝胆,不忘复国之志 |
退避三舍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主动让步,遵守诺言 | 晋文公为守信后退三舍 |
围魏救赵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间接解决危机 | 齐国攻魏救赵 |
纸上谈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 赵括只懂兵书,无实战能力 |
完璧归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保全财物,维护尊严 | 蔺相如智取和氏璧归赵 |
负荆请罪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知错就改,谦虚礼让 | 廉颇背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
一鼓作气 | 《左传·庄公十年》 | 抓住时机,果断行动 | 曹刿主张趁士气高昂时进攻 |
杀妻求将 |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 决心坚定,不惜牺牲 | 吴起为证明自己杀妻 |
狐假虎威 | 《战国策·楚策一》 | 借势欺人,仗势欺人 | 狐狸借虎威吓唬百兽 |
刻舟求剑 | 《吕氏春秋·察今》 | 固守旧法,不知变通 | 人在船上掉剑,刻记号想找回 |
以上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