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传原文及翻译】《中山狼传》是明代文学家马中锡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借“中山狼”这一形象讽刺了忘恩负义、心狠手辣之人。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无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
《中山狼传》讲述了一只狼在被猎人追捕时,被一位书生所救,狼却在得到救助后反咬一口,企图吃掉书生。故事展现了狼的本性——即使被救,也难改其凶残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善恶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昔者,有东郭先生者,好学而贫。 | 从前有一位叫东郭先生的人,喜欢学习但生活贫困。 |
尝游于太行之山,遇一狼,欲食之。 | 他曾在太行山游玩,遇到一只狼,狼想吃掉他。 |
先生避之,狼逐之。 | 先生躲开它,狼追逐他。 |
先生窘,乃呼曰:“吾能为汝作媒。” | 先生处境艰难,于是喊道:“我可以为你做媒。” |
狼喜,止不逐。 | 狼高兴地停下来不再追赶。 |
先生遂引狼入囊,负而趋。 | 先生于是把狼装进袋子,背着它快跑。 |
狼既出,谓先生曰:“吾饥甚,可食我。” | 狼出来后对先生说:“我非常饿,可以吃我吗?” |
先生曰:“汝何以自食?” | 先生问:“你怎么自己吃呢?” |
狼曰:“吾本兽也,岂能自食?必得人肉。” | 狼说:“我是野兽,怎么能自己吃?必须吃人肉。” |
先生曰:“吾非人,亦非兽,乃儒也。” | 先生说:“我不是人,也不是兽,我是读书人。” |
狼曰:“儒者,柔也,易制。” | 狼说:“读书人软弱,容易控制。” |
先生曰:“吾虽柔,然不忍汝死。” | 先生说:“我虽然软弱,但不忍心你死。” |
狼曰:“若不食我,吾将食汝。” | 狼说:“如果不吃我,我就吃你。” |
先生惧,乃复引狼入囊,负而趋。 | 先生害怕,又把狼装进袋子,背着它逃跑。 |
狼曰:“吾已饱矣,汝可放我。” | 狼说:“我已经吃饱了,你可以放我了。” |
先生曰:“吾不能放汝,汝将复噬我。” | 先生说:“我不能放你,你会再次咬我。” |
狼怒,啮先生足,先生大呼。 | 狼愤怒地咬了先生的脚,先生大声呼救。 |
闻者皆笑曰:“此狼,中山之狼也。” | 听到的人都笑着说:“这是中山的狼。” |
三、文章主旨
《中山狼传》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批判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文中“中山狼”象征着那些表面温顺、实则凶残的人,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善良却内心险恶的人。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善良的人可能因为仁慈而受害,而邪恶的人则可能因本性难移而最终暴露真面目。
四、结语
《中山狼传》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远,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寓言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道德教育意义的文章。通过阅读此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