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原句】“当仁不让”是一句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责任或正义之事时,不应推辞、退让,而应积极承担。该成语的原文出自《论语·卫灵公》,具体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意义 | 在仁德面前,不应谦让于老师或他人 |
引申义 | 面对正义、责任时,要勇于担当 |
二、释义与解析
“当仁不让”字面意思是:在仁德的事情上,不应该谦让给老师或他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在面对道德和正义的问题时,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承担,而不是一味退让。
- “当仁”:指面对仁德、正义之事;
- “不让”:不谦让、不推辞;
- “于师”:可以理解为“于人”,即不比别人逊色。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仁道时应有的态度——积极进取、不畏艰难。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场景 | 应用举例 |
工作场合 | 在团队中遇到需要承担责任的任务时,应主动承担,不推诿 |
社会责任 | 面对社会问题时,个人应积极参与,而非袖手旁观 |
个人修养 | 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应坚持原则,不因他人意见而动摇 |
四、相关成语与名言
成语/名言 | 含义 |
舍己为人 | 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 |
义不容辞 | 道义上不容许推辞 |
敢为人先 | 敢于走在他人前面,勇于担当 |
五、总结
“当仁不让”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教诲,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正义、责任和道德选择时,不应退缩,而应勇敢地站出来,积极行动。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有助于构建更和谐、更有责任感的社会。
通过了解“当仁不让”的原句及其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责任与担当的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