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古今异义的字】《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以智取胜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而且在词汇使用上也体现出许多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这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含义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古今异义字”,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
以下是对《曹刿论战》中出现的古今异义字的总结与分析:
一、古今异义字总结
古字 | 现代意义 | 古代意义 | 举例说明 |
肉 | 肉类 | 肉食(指肉食者) | “肉食者鄙”中的“肉食”指的是吃肉的人,即贵族阶层。 |
鼓 | 打鼓 | 战鼓 | “公将鼓之”中的“鼓”是击鼓进军的意思。 |
伏 | 伏下 | 倒伏 |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中的“鼓”是击鼓,非现代“鼓”之意。 |
逐 | 追逐 | 追击 | “遂逐齐师”中的“逐”是追击敌军。 |
其 | 他/它的 | 语气助词 | “其乡人曰”中的“其”是“他的”意思。 |
之 | 的/它 | 助词,无实义 | “公与之乘”中的“之”是代词,指曹刿。 |
既 | 已经 | 既然 | “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表示“已经”。 |
虽 | 虽然 | 即使 | “虽不能察”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 |
请 | 请求 | 请示 | “请见”中的“请”是“请求”的意思。 |
信 | 诚信 | 实情 | “小信未孚”中的“信”指“诚信”或“信用”。 |
二、分析与说明
1. “肉食者”
在古代,“肉食”并非指食物,而是指有地位、有权力的人,因为只有贵族才能经常吃肉。因此“肉食者”常用来代指统治阶级。
2. “鼓”
“鼓”在文中是指击鼓进军,属于军事行动中的信号。而现代“鼓”多用于乐器或比喻鼓动、鼓励等。
3. “伏”
在古文中,“伏”有时表示倒下、趴下,如“伏兵”、“伏弩”,而在现代汉语中,“伏”更多用于“伏笔”、“伏法”等语境。
4. “逐”
文中“逐”指追击敌人,与现代“追逐”意义相近,但古文中更强调军事行为。
5. “其”
“其”在古文中多为代词或语气助词,现代汉语中则多作为副词或连词使用。
6. “之”
“之”在古文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现代汉语中多用于结构助词,如“我的书”。
7. “既”
表示“已经”,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意,但在古文中常用于叙述过去事件。
8. “虽”
“虽”在古文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现代汉语中用法基本一致。
9. “请”
“请”在古文中是“请求”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意,但用法更广泛。
10. “信”
“信”在古文中可以指“诚信”或“实情”,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相信”或“信息”。
三、结语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这些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特点,也为我们理解古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古今异义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