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一个例子中推知其他类似的情况(即“举一反三”),那么就不再继续教他了。
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思维能力——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孔子认为,学习不只是记忆和重复,更重要的是理解与应用,能够通过一个例子推广到多个方面,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2. 原标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的原创内容(+表格)
一、原文解析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其中:
- 举一隅:指提出一个例子或部分。
- 不以三隅反: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类似的部分(即无法举一反三)。
- 则不复也:就不继续教下去了。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对学习者思维能力的要求。
二、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述而》 |
字面意思 | 提出一个例子,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类似情况,就不继续教了。 |
核心思想 | 强调学习要能触类旁通,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
学习态度 | 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灵活运用。 |
教学理念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整教学方式。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应停留在表面记忆,而应注重理解和迁移能力。
- 对教师而言: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 对社会而言: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延伸思考
孔子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面对新问题时,若不能从已有经验中提炼出规律,就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
五、总结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仅是古代教育思想的体现,更是对现代人学习方式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是能够将已知扩展为未知,将单一转化为多元。只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需进一步探讨此句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上就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