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名词解释内科】一、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指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液在颅腔内的压力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超过10-15 mmHg。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脑水肿、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压增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在内科领域,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内科处理包括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神经外科干预。
以下是对“颅内压增高”相关要点的详细总结: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压力持续升高,超过正常生理范围,通常指颅内压 > 15 mmHg。 |
常见病因 | - 脑水肿 - 脑肿瘤 - 脑出血 - 脑积水 - 感染(如脑膜炎) - 头部外伤 |
临床表现 | - 头痛(尤其是晨起加重) - 呕吐(非喷射性) - 视乳头水肿 - 意识障碍 - 瞳孔变化 - 癫痫发作 |
诊断方法 | - 神经系统查体 - 头部CT或MRI - 腰椎穿刺(需谨慎) - 颅内压监测(有创)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 |
内科治疗原则 | - 控制原发病因 - 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 - 抗癫痫药物 - 维持血压和血糖稳定 - 限制液体摄入(如有必要) - 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
注意事项 | - 避免快速降颅压,防止脑灌注不足 -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症状差异 |
预后情况 | -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 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脑疝、昏迷甚至死亡 |
三、结语
颅内压增高是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及时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实际临床中,应加强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科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