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6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图文】教学设计:宇宙中的地球(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结构。
-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包括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
- 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地图、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
-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方式及影响。
- 难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太阳系结构图、地球运动示意图等)
- 教材《地理》必修1(新人教版)
- 地球仪、天文图册等辅助教具
- 学生预习资料(提前布置阅读任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宇宙星空图,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新知(20分钟)
- 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太阳系的组成,说明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位于太阳系第三颗行星的位置。
展示太阳系结构图,讲解行星轨道、距离太阳远近对地球的影响。
- 第二部分:地球的运动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动画演示其运动方向、周期和结果。
分析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
- 第三部分: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解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并简要说明各层的特征与作用。
结合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进行拓展,强调它们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3. 课堂活动(10分钟)
- 小组讨论:为什么地球能够支持生命存在?请从地球的位置、运动、圈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太阳”、“月亮”,模拟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加深理解。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教材配套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 教师提问并点评,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解。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
- 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地球》,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表达对地球的认识与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宇宙中的地球(第六课时)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太阳系结构
- 地球的行星地位
二、地球的运动
- 自转:昼夜交替
- 公转:四季变化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地球的独特性
- 支持生命的条件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提高了课堂互动性。但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讲解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与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