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上联:(ldquo及在上不是南北及rdquo及,听了下联龙颜大怒:)】清朝年间,乾隆皇帝素来喜爱诗词对联,常以文会友,与臣子们吟诗作对。一日,他兴致大发,亲自出了一道上联,命群臣对下联。上联为:“在上不是南北”。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字里行间颇多讲究。
“在上”二字,表面看是“在上面”的意思,但若拆开来看,“在”字的上半部分为“土”,下半为“才”,合起来是“在”;而“上”字则为“丷”加“一”,意为“高处”。所以“在上”可理解为“在高处”,但更妙的是,“在上”两字组合起来,竟形似“南”字的上半部分,而“北”字则由“丷”和“匕”组成,与“在上”也有几分相似。因此,这副上联看似平实,实则玩起了文字游戏,既考验学识,又暗含讽刺之意。
群臣闻言,纷纷思索,有人试图从字义入手,有人则从音韵上下功夫。然而,无论是从结构、意义还是谐音来看,下联都极难对得工整。最终,一位大臣鼓起勇气,答曰:“在下岂是东西”。
此联一出,满堂哗然。表面上看,“在下”是对“在上”的回应,字面意思也通顺,但细细品味,却暗含深意。“东西”二字,不仅指方向,更暗指“人”,即“在下”之人,岂能与“在上”之君相提并论?更有甚者,“东西”在古语中常用来指代人,带有轻蔑之意。
乾隆听后,脸色骤变,龙颜大怒。他本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文采,没想到下联竟暗讽自己,甚至有“你我不同等”的意味。虽未明言,但乾隆心中早已不悦,认为此联不仅对不上,还带有挑衅之意。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有人觉得这位大臣胆大包天,也有人认为他机智过人,用巧妙的方式表达了对皇权的尊重与敬畏。不过,乾隆虽怒,却并未追究,反而对他的才思颇为欣赏,后来还特地召见此人,予以重用。
这段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的文人情怀,也反映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智慧与机敏。同时,也提醒世人:在权力面前,言语的力量不容小觑,一句看似平常的话,也可能引发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