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感悟。
2. 品味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中的点滴经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童年的发现”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幽默与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时候的某个瞬间,可能成为你长大后最珍贵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发现的故事。它不仅有趣,还带有一些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发现》。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
- 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童年的发现的?
- 你觉得这个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对生命起源的疑惑和探索,最终在一次课堂上被老师无意间点破,引发了一段有趣的经历。
(三)精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
1. 介绍“我”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 教师提问:“‘我’为什么会对生命产生疑问?”
-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是儿童天性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2. 描写“我”如何通过观察和想象去寻找答案。
-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我趴在草地上看蚂蚁搬家”,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力。
3. 第三段:课堂上的“意外”发生。
- 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的变化。
- 提问:“为什么老师的回答让‘我’感到尴尬?又为什么后来觉得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4. 第四段:结尾部分的反思与感悟。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童年的发现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成长的过程,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
(四)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任务:请每位同学写一段关于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并尝试用文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来描述。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分享,教师给予鼓励与点评。
(五)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童年虽然短暂,但其中的每一次发现、每一份好奇,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重要印记。希望同学们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在不断探索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四、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
│ 好奇心 │
│ 观察与想象 │
│ 课堂上的意外 │
│ 成长与感悟 │
└───────────────┘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