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社会批判意义。
3. 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二、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这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范进”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被人们记住呢?
学生A:因为他中了举人,后来高兴得疯了。
教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那么,范进为什么会因为中举而发疯呢?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答案。
(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 他的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 周围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学生B:范进是个穷书生,一直考不上功名,生活很苦。
学生C:中举后,邻居们对他态度立刻变了,以前冷眼相待,现在却巴结讨好。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三)深入分析
教师提问:
- 范进为何会因中举而发疯?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D:因为他长期压抑,渴望功名,一旦实现,情绪失控。
教师:是的,这不仅是个人的心理反应,也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围人的态度变化,如胡屠户的态度转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势利与虚伪。
学生E:胡屠户一开始骂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后来却称他为“贤婿老爷”,这种反差太明显了。
教师:非常敏锐。这正是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表现。通过夸张和对比,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功名的盲目崇拜和道德沦丧。
(四)语言品味
教师选取文中几处典型语句进行分析:
- “胡屠户道:‘我原来说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果真如此!’”
- “范进一面自言自语,一面拍手大笑:‘我中了!’”
学生F:这些话表现出胡屠户的势利和范进的狂喜。
教师:没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五)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
- 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范进”的现象?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成功与价值?
学生G: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有些人还是把学历或职位看得特别重,甚至为了追求这些而失去自我。
教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理性,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六)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
《范进中举》不仅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病态与人性的扭曲。通过范进的遭遇,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压迫,也看到了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冷漠。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成长。
三、课后作业
1.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范进中举”这一事件的看法。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吴敬梓是如何运用讽刺手法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今后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