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媚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实录及赏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文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张晶媚老师执教的《第一朵杏花》一课,以其细腻的教学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为四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
一、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蕴含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通过观察杏花开放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时间的珍贵。文中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析和感悟。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实录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张老师以一幅杏花盛开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们见过杏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张老师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2.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重点描写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 精读品味: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在精读环节,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花瓣上”、“阳光洒在树梢”,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美感。她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变化,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在拓展环节,张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三、教学赏析
张晶媚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1. 语言训练扎实:张老师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通过朗读、仿写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情感教育渗透自然:她没有刻意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
3. 教学手段多样:从图片导入到音乐渲染,再到小组合作与实践任务,教学形式丰富,有效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反思
尽管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部分环节稍显仓促;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可以进一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结语
《第一朵杏花》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充满诗意与智慧的语文课。张晶媚老师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文本的内涵,又关注了学生的成长,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温度与深度。相信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能读懂文字,更能读懂生活,读懂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