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岂得为众人邪?
注释与赏析(非原文部分)
《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天才儿童因缺乏后天教育而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天赋”与“后天教育”关系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头描述了方仲永在五岁时便能提笔作诗,才华横溢,引起乡人的惊叹。然而,他的父亲却只顾着利用他的才能赚钱,不让其接受正规教育。结果,等到他长大后,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王安石借此告诫世人:即使一个人天生聪慧,若没有持续的学习和培养,终究也会被埋没。相反,那些天赋一般的人,只要肯努力学习,也能有所成就。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王安石重视教育、强调个人修养的思想主张。
结语
《伤仲永》虽短,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一个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