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活动名称:
《我有好朋友》
二、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朋友”的概念,知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和分享。
2.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增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意识。
3.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如《小熊找朋友》)
2. 小动物头饰若干(如小兔、小熊、小猫等)
3. 画纸、彩笔
4. 轻柔的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亲切的语气问幼儿:“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呀?你的好朋友是谁?”
鼓励幼儿举手回答,并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接着出示故事图片《小熊找朋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激发兴趣。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熊找朋友》的故事:
“有一只小熊,它很孤单,因为它没有朋友。有一天,它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邀请它一起玩。他们一起分享零食、一起唱歌跳舞,小熊变得开心了。后来,小熊又认识了小猫、小鸭子,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3. 讨论与交流(7分钟)
教师提问:
- “小熊为什么一开始很孤单?”
- “小熊是怎么找到朋友的?”
- “你觉得朋友应该怎么做?”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的含义。
4. 游戏活动:好朋友握手(10分钟)
玩法:
- 幼儿每人戴上一个小动物头饰。
-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幼儿在教室里自由走动。
- 当音乐停止时,幼儿随机找一个小伙伴握手,说一句“你好,我是XX,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 鼓励幼儿多尝试与不同的小朋友互动,增进彼此了解。
5. 绘画活动:我的好朋友(10分钟)
让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情景。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后可以展示作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
“今天我们知道了朋友的重要性,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和分享。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生活。”
五、活动延伸建议:
1.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组织更多合作游戏,如“搭积木”、“传球比赛”等,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2. 家长可在家中引导孩子与邻居小朋友互动,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游戏和绘画等多种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更贴近他们心理发展的活动内容。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灵活调整,适用于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