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所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明末苏州人民为反抗阉党权贵而英勇牺牲的五位义士的事迹。文章通过叙述五人之死,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颂扬,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本文将提供《五人墓碑记》的原文,并附上现代汉语对照翻译,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思想内涵。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之,不使失其处,岂非以其重于世也?然则五人之名,虽无显者之名,而其行义,足以动天地、泣鬼神,虽曰“死”,实则生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奋起于市井之间,视死如归,其气节之高,非寻常士大夫所能及也。
余犹记周公之被逮也,有司以法从事,群贤皆避匿,独五人不惧,挺身而出,为义而死。其事虽小,其志可嘉,其名可传。
嗟夫!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没,于乡里之间,安享天年,岂不乐哉?然而,彼知天下有大义,故不畏死。此所谓“舍生取义”者也。
今观五人之墓,虽无高堂广厦,然其精神长存,令人敬仰。后之览者,或能感其义,继其志,而不忘忠义之道。
对照翻译:
这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的时候,因为正义而死去的。到了今天,当地的贤士大夫向官府请求,将那些被阉党废弃的祠堂旧址用来埋葬他们,并在墓门前立碑,以表彰他们的行为。啊,这也真是盛大之举啊!
这五个人的死,距离现在不过几年时间,就被安葬在这里,没有让他们流离失所,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对世人有重要意义吗?虽然他们的名字并不显赫,但他们的行为和道义,足以感动天地、使鬼神落泪,虽然说是死了,实际上却如同活着一样。
在宦官专权的混乱时期,能够坚守自己志向的士大夫,天下之大,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却从普通百姓中站出来,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的气节之高,远非一般士大夫所能比拟。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时,官吏依法处理,许多贤人都躲藏起来,只有这五个人不怕,挺身而出,为了正义而死。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大,但他们的志向值得称赞,他们的名声值得流传。
唉!如果这五个人能保全性命,安然度过一生,在乡间过着平静的生活,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然而,他们知道天下有更大的道义,所以不惧怕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舍生取义”。
如今看到这五人的墓地,虽然没有豪华的建筑,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存,让人敬佩。后来的读者,或许能感受到他们的义气,继承他们的志向,而不忘记忠义之道。
阅读体会:
《五人墓碑记》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充满激情与哲理的文章。它通过对五位普通百姓英勇赴死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崇尚正义的精神传统。作者张溥借古讽今,意在唤醒人们对忠义精神的重视,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
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义”与“忠”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坚持正义、勇于担当。
---
如需进一步探讨文中人物的历史背景或相关历史事件,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