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赠序,文章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经历,勉励后学勤奋学习、不畏艰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该文在中考中常以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主旨分析等形式出现。以下是对该文在中考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作者与文体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文体: 赠序。赠序是古代文人之间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表达勉励或祝愿之意。本文即为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君则的赠序,旨在鼓励其刻苦学习。
二、文章内容概要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早年求学的艰苦经历,包括:
- 借书抄录:因家贫无书,只能向他人借书,亲自抄录;
- 求师问难:寒冬时节,远行求教,不惧风雪;
- 生活清苦:穿破旧衣服,吃粗茶淡饭,仍坚持读书;
- 对比今人:指出如今学子条件优越,更应珍惜机会,发奋图强。
全文通过自身经历,表达了对求学精神的推崇,也体现了作者谦逊好学、不畏艰难的人格魅力。
三、重点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嗜学 | 喜爱学习 |
| 稚 | 年幼 |
| 稚子 | 小孩 |
| 假借 | 借给 |
| 弗之怠 | 不懈怠 |
| 逾约 | 超过约定的期限 |
| 走送之 | 跑着送还 |
| 硕师 | 博学的老师 |
| 温室 | 暖和的房间 |
| 烈风 | 大风 |
| 风霜 | 风雨 |
| 冻馁 | 冻饿 |
| 诸生 | 各位学生 |
| 以是 | 因此 |
| 叩问 | 请教 |
| 或 | 有时 |
| 皲裂 | 手脚冻裂 |
| 烨然 | 光彩鲜明的样子 |
| 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
四、文言句式与翻译
1. “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
2.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
3.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归还。
4.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有德行、声望高的前辈,学生挤满屋子,他从未稍微降低态度和脸色。
5.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低头侧耳请教。
6.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严冬的大风中,积雪有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7.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之意。
五、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叙述自己求学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 勤奋刻苦:强调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 不畏艰难:面对困苦环境,依然坚持学习;
- 珍惜机遇:对比过去与现在,呼吁后学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
- 谦虚好学:表现出作者虚心求教、尊敬师长的态度。
六、常见考点归纳
1.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如“弗”、“以”、“之”等);
2. 句子翻译(尤其是重点语句);
3.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引入、中间叙事、结尾议论);
4. 写作手法(对比、细节描写、抒情议论);
5. 主旨把握(劝学、励志、感恩);
6. 人物形象分析(宋濂的勤奋、谦逊、坚韧)。
七、备考建议
-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 反复诵读课文:增强语感,理解文章情感;
- 整理笔记:将知识点分类整理,便于复习;
- 多做真题练习:熟悉中考题型,提升答题技巧;
- 联系现实:思考文章对当代学生的启示意义。
结语
《送东阳马生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散文,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告诉我们在学习道路上,唯有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方能实现理想。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掌握相关知识点,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