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想飞的小象》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象为什么想飞,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2. 语言目标: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简单的对话和复述故事。
3.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学会欣赏他人。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想飞的小象》)
- 小象、小鸟、蝴蝶等动物头饰
- 音乐《飞翔》
- 黑板、白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小象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小象吗?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幼儿说出“鼻子长”、“个子大”等。接着问:“如果小象想飞,你觉得可能吗?”
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边展示图片边讲述《想飞的小象》的故事:
小象因为羡慕小鸟可以飞,于是每天练习跳跃,但总是失败。后来,它发现虽然不能飞,但它可以用长长的鼻子帮助别人,比如帮小动物摘果子、搬东西,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 提问与讨论(10分钟)
- “小象为什么会想飞?”
- “小象最后有没有飞起来?它是怎么变得快乐的?”
- “你有没有像小象一样想要做一件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 “你觉得每个人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4. 角色扮演(10分钟)
请幼儿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如小象、小鸟、蝴蝶等。让幼儿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 延伸活动(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画一画“我想做的事儿”,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想。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想飞的小象》为载体,通过故事引导幼儿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整个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个别幼儿在讨论环节表现较为内向,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后应多给予鼓励和引导。
- 角色扮演时间较短,部分幼儿没有充分体验到角色的情感变化,下次可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互动形式。
- 在延伸活动中,有些幼儿的作品较为简单,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材料和范例,帮助他们拓展思维。
总的来说,本次语言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幼儿听懂了故事,还让他们在思考与表达中获得了成长。今后将继续优化教学方式,使语言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