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篇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语言简练,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将对《活板》的原文进行解读,并附上翻译与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
一、原文
活板,未尝有印书者,独杭州有之。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令字印牢。火候既至,即以一火盆覆之,令其自干。既干,即取下,更互用之。此印书之妙法也。
二、白话翻译
活板,以前没有用来印书的,只有杭州有人使用它。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都做一个印章,烧制后使其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铺上松脂、蜡和纸灰等材料。想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地排列字块,排满后用一块平板压在上面,使字块牢固。等到火候到了,就用一个火盆盖住,让它们自然干燥。干燥后,就可以取下来,反复使用。这就是印刷书籍的巧妙方法。
三、注释与解析
1. “活板”
指的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传统的雕版印刷不同,“活板”可以拆卸、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2. “胶泥”
指的是黏土,经过烧制后变得坚硬,适合制作字块。这种材料成本低,易于加工,是当时理想的印刷材料。
3. “钱唇”
钱币边缘的部分,用来形容字块非常薄,便于排列和使用。
4. “铁板”与“铁范”
“铁板”是印刷时的基座,“铁范”则是用来固定字块的模具,类似于现代的印刷版框。
5. “松脂、蜡、纸灰”
这些是用于粘合字块的材料,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印刷过程中字块移动。
6. “火候”
指的是烧制字块所需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得当才能保证字块的硬度和稳定性。
7. “更互用之”
表示字块可以反复使用,体现了活字印刷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四、历史意义
《活板》不仅记录了毕昇的发明,也反映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手工抄写向机械化印刷的转变,为后来的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等多种形式,但毕昇的贡献仍是印刷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五、总结
《活板》虽短,却蕴含丰富的科技智慧与文化价值。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古文,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印刷术的原理,也能感受到古人勇于创新、追求效率的精神。它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
如需进一步探讨《梦溪笔谈》中的其他篇章或相关科技史内容,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