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本文通过“梨花”意象贯穿全文的写作手法,体会象征意义。
-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结构、把握主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体现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美好人情的赞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热爱与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梨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理解小说中“接力”的精神内涵。
- 难点:
- 理解“我”与哈尼族小姑娘之间的对话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
- 探讨文章结尾的含蓄表达与主题升华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
- 教学设计及相关参考资料。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
- 思考文中“梨花”与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初步理解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幅梨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 提问:“你见过最美的梨花是什么样的?它给你怎样的感觉?”
- 引出课题《驿路梨花》,并简要介绍作者彭荆风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驿路”“瑶族”“竹篾”等。
- 请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当补充。
3. 理清结构(15分钟)
-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找出故事的时间线和事件发展脉络。
- 讨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有哪些关键人物?
4.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主题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文章中哪些人帮助了‘我’?”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2.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
- “梨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代表什么?
- 文中“我”和哈尼族小姑娘的对话有何深意?
- 为什么文章结尾说“梨花处处开”?
- 教师引导总结:
- “梨花”既是自然之景,也象征着纯洁的心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 文章通过“梨花”这一意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3. 主题升华(10分钟)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梨花”的人或事。
- 讨论: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4.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
- 本文通过描写一次偶遇的经历,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好品质。
- “梨花”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人性光辉的象征。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身边的“梨花”》,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五、板书设计
```
┌───────────────┐
│主题:人情美、奉献精神 │
│象征:梨花——纯洁、善良 │
│结构:时间顺序 + 对话推进 │
│人物:我、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等 │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