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出自《礼记》,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之一,也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呈现《学记》的原文,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价值。
一、《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𫍲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夫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以其无学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其所问者,皆其所学也。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学记》翻译
在思考国家治理时,如果只追求表面的好名声,虽然能够被人称赞,但不足以真正动员民众;如果亲近贤德之人,体察远方百姓,虽然可以带动群众,但还不能真正教化百姓。因此,君子若想改变风俗、教化民众,就必须从教育开始。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代的圣王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兑命》中说:“要始终把学习放在心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高深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明白它的好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困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能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的困惑,就能自我提升。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老师受到尊重,道理才会被重视;道理被重视,百姓才会尊敬学习。因此,君主之所以不以对待臣子的方式对待臣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学问。所以,君子的教育方式,是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学生跟从,也不是压制他们,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做的结果是和谐、容易接受,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善于引导。
君子既然懂得教育如何兴起,也懂得教育为何衰败,然后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老师。因此,君子的教育方式,是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学生跟从,也不是压制他们,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做的结果是和谐、容易接受,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善于引导。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却收获加倍,学生也会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苦却效果甚微,学生反而会抱怨。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先处理容易的部分,再处理难处;他们所问的问题,都是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像敲钟,轻轻敲击就会发出轻响,用力敲击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等待声音自然回荡,才完全发挥出钟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学习的方法。
三、结语
《学记》不仅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结晶,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它强调“教学相长”,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强制灌输,主张因材施教,这些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和理解《学记》,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代教育的精髓,也能从中获得启发,用于现代教育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