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舟过安仁》,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杨万里在创作时的心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将古诗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杨万里的生平简介以及《舟过安仁》的创作背景;同时准备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展示图片或视频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有没有坐船旅行的经历?当时你们看到了什么?”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江南水乡的小视频,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江南风光的美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示范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停顿,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并记录下不理解的地方。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析首联:“一叶渔船两小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两小童”而不是成年人?
2. 讨论颔联:“收篙停棹坐船中”,这里的“收篙”和“停棹”暗示了什么?
3. 解读颈联:“怪生无雨都张伞”,这里提到的“怪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孩子们会这样做?
4. 欣赏尾联:“不是遮头是使风”,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两个孩子是如何利用伞来使风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首诗的情景剧,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把诗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此外,还可以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阅读此诗后的感想。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舟过安仁》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还体现了诗人对童真童趣的喜爱之情。最后布置作业:试着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写一首关于自己家乡的小诗。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以上就是本次《舟过安仁》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并从中获得启发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