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我总会想起家里的那些温暖瞬间,它们如同一盏盏小灯,照亮了整个冬天。年味,在我的记忆里是独特的,它不仅仅是鞭炮声和红灯笼,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欢声笑语。
小时候,年味最浓的时候就是腊月二十八左右。妈妈会早早起床准备年夜饭的食材,而爸爸则负责贴春联和挂灯笼。那时候,我总喜欢跟在他们身后帮忙,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那份参与感让我觉得特别开心。尤其是看到春联上的金色大字“福”字倒贴时,我会忍不住问:“为什么‘福’要倒着贴呢?”妈妈总是笑着回答:“因为‘福到了’呀!”这句话让我对新年充满了期待。
除夕夜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这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奶奶负责擀面皮,妈妈和姑妈负责包馅儿,我和哥哥则负责捣乱——把面粉撒得到处都是。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像月亮,有的像包子,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这些都成了珍贵的回忆。等到饺子煮熟端上桌,香气扑鼻而来,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一边聊过去一年的趣事,那种温馨的感觉至今难忘。
当然,春节还有许多传统习俗。比如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去拜年,给长辈磕头拿压岁钱;又或者晚上放烟花,看着五彩斑斓的火光划破夜空,心中涌起无限喜悦。这些简单却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年味更加浓厚。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乡,在外地工作生活。每年春节回家,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父母依旧忙碌地张罗着一切,而我也学会了分担他们的压力。尽管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乡村的小院,商场里的电子屏幕代替了传统的春联,但那份属于家的温暖从未改变。
年味,其实并不局限于形式,而是藏在每一个细节中。它是父母的一句叮嘱,是兄弟姐妹间的嬉戏打闹,也是邻里之间互相祝福的笑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情感始终流淌在我们心中。
这就是我家的年味,简单而又美好,平凡却又深刻。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记得回头看看,那里有我永远的牵挂与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