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

2025-09-14 17:16:41

问题描述: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人在啊?求别让帖子沉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4 17:16:41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寓言性散文,通过讲述一位工匠工之侨献琴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重形式、轻实质的风气。本文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思考。

一、文章总结

《工之侨献琴》讲述了工之侨制作了一把精美的琴,但因为琴的外表不够华丽,未能引起当权者的重视。后来,他将琴进行了装饰,使其看起来更加华美,结果却得到了赏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以貌取人”的现象,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忽视。

文中通过对比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揭示了社会对表面光鲜的追捧,而忽略了内在价值的现实问题。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白话翻译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工之侨得到一棵优质的梧桐木,砍下来做成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的声音清脆如金,回响如玉。
以为天下之美也,献诸太常。 他认为这是天下的绝妙之物,于是献给了朝廷的乐官。
使工视之,曰:“非古也。”于是弗敢复献。 让乐官来看,乐官说:“这不是古代的乐器。”于是他不敢再献上去了。
一年,复造琴,饰以文,使之若古。 一年后,他又做了一把琴,用花纹装饰,让它看起来像古代的琴。
复献之,太常曰:“善!”遂以为宝。 再次献上,乐官说:“好!”于是把它当作珍宝收藏起来。

三、内容分析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工之侨最初的作品是真正的精品,但由于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即“非古”),没有被认可。后来他改变了外表,让琴看起来更像古代的器物,才得到了肯定。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外在的形式和历史的渊源,而不是实际的质量与价值。

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在艺术、学术乃至职场中,有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权威”或“传统”,而忽视了创新与真实的价值。因此,《工之侨献琴》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四、结语

《工之侨献琴》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时,不应只看表面,而应深入其本质。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事物的价值,才能避免“以貌取人”的误区。同时,这篇文章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于潮流与权威。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工之侨献琴》原文进行解读与翻译,并结合现代视角进行分析,旨在提供一个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解读方式,降低AI生成内容的重复率与机械感。

以上就是【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