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炳烛而学】一、
“晋平公炳烛而学”出自《说苑·建本》,讲述的是晋国国君晋平公晚年仍坚持学习的故事。晋平公年事已高,有人劝他不要在晚年再读书学习,认为年纪大了,学无益处。但晋平公却反驳说:“炳烛之明,孰与秉烛乎?”意思是,点蜡烛照明,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强,即使晚一点开始学习,也比不学好。这个故事强调了学习不应受年龄限制,只要愿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晋平公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终身学习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的行为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启发人们要珍惜时间,不断充实自己。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故事出处 | 《说苑·建本》 |
主角 |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
故事背景 | 晋平公年老,有人劝其不再学习 |
核心观点 | “炳烛之明,孰与秉烛乎?”——晚年开始学习,仍有益处 |
启示 | 学习不应受限于年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
现代价值 | 鼓励人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提升自我修养 |
三、结语:
“晋平公炳烛而学”虽是古代典故,但其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身处何境,都应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正如晋平公所言,哪怕是在夜晚点起一盏灯,也胜过在黑暗中盲目前行。学习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旅程,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