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什么意思】“及冠”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化或文学作品中,表示男子成年。在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而“及冠”则意味着达到了成年的年龄,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以下是对“及冠”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及冠 |
拼音 | jí guàn |
含义 | 表示男子二十岁成年,可以戴冠,象征成人 |
出处 |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延伸意义 | 引申为成年、成熟、承担责任等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历史类文章中,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二、背景知识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也就是“加冠礼”。这是标志着从少年进入成年的仪式。因此,“及冠”不仅是一个年龄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和责任的转变。
-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虽未完全成年,但已接近成年。
- 及冠:即达到二十岁,完成冠礼,正式成为成年人。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古文引用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未直接提到“及冠”,但“三十而立”可与“及冠”形成对比,体现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
2. 现代文学中的使用
在一些小说或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及冠”常用来描述主人公步入成年,开始承担家庭或社会的责任。
四、总结
“及冠”是古代对男子成年的一种称谓,源于“冠礼”制度,象征着一个人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重要时刻。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再使用这一说法,但在文学、历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及冠”的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体会到古人对成长和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