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注释】《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谏皇帝在治国理政时应秉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并提出十个重要的治国建议。文章言辞恳切,逻辑严密,体现了魏征作为贤臣的忠诚与智慧。
一、
本文共分三部分:
1. 开头部分:指出君主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强调国家安定后更需谨慎。
2. 主体部分:提出“十思”,即十个治国建议,涵盖修身、用人、纳谏、赏罚等方面。
3. 结尾部分:再次强调“十思”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表达对太宗的期望。
魏征通过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也展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和仁义。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希望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是聪明人呢!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君主掌握着国家的重任,处于天地之间的高位,应当追求至高的权威,永远保持无尽的安宁。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如果不考虑居安思危,戒除奢侈,崇尚节俭,道德不能深厚,欲望不能克制,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想水流长远。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使命,无不因忧虑而成就大道,成功后却逐渐失去德行,善于开始的人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 |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是因为在忧患中,必定诚心对待臣民;一旦得志,就放纵情感,轻视他人。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诚心待人,即使是敌对之人也会成为一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形同陌路。 |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 何必费心费力,代替臣民处理事务,耗费自己的聪明才智,违背无为而治的大道呢!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民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人心;百姓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应当慎重对待。 |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奔驰的马车用腐朽的绳索牵引,怎么能忽视呢? |
三、注释说明
词语 | 注释 |
神器 | 指皇权或国家政权。 |
域中 | 天地之间,指国家。 |
殷忧 | 深重的忧虑。 |
克终 | 能够坚持到最后。 |
傲物 | 对待他人傲慢。 |
行路 | 路人,比喻关系疏远。 |
无为 | 道家思想,指顺应自然,不妄为。 |
载舟覆舟 | 比喻人民的力量强大,可使国家兴亡。 |
四、总结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深刻政治智慧的文章,魏征以“十思”为核心,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十大原则,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精炼,逻辑清晰,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唐太宗的忠告,也是对后世治国者的警示。
以上就是【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