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或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它以“孝”为核心思想,阐述了孝道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中的重要性。全书共十八章,语言简练,内容深刻,是古代中国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典籍。
一、《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因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其余章节原文)
二、《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也是教育的起点。人的身体和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不敢随意损伤,这是孝的开始。通过修养自身、践行正道,使名声流传后世,从而光耀父母,这是孝的最终目标。孝,首先是从侍奉父母开始,接着是忠于君主,最后是成就自己的人生。”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怀有恶意;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傲慢无礼。如果对父母尽心尽力,那么德行教育就能施及百姓,影响四方,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不应骄傲自大,虽地位尊贵却能保持谦逊,这样才不会陷入危险;行为节制,遵守礼仪,虽富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才不会招致祸患。高而不危,才能长久保持尊贵;满而不溢,才能长久维持富足。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国家,安定百姓。”
卿大夫章第四
“说话必须符合先王的教导,行为必须符合先王的德行。因此,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言语没有过失,行为没有瑕疵,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天下人的尊重。”
士章第五
“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同样要恭敬。……”
(由于篇幅原因,译文在此暂告一段落)
三、《孝经》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孝经》不仅是古代社会伦理规范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中“孝”的精神核心。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秩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孝”作为一种情感纽带和道德准则,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尊重长辈、关爱家人、履行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四、结语
《孝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始终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学习《孝经》,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智慧,更能引导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仁爱与责任。
---
如需完整版《孝经》原文与逐章详细译文,可继续查阅相关古籍资料或参考权威注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