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作者通过对云南歌会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增强对祖国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不同场景中对“歌会”的描写,体会其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 难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频资料(如云南民歌片段)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族风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看看他是如何描绘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风貌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各有什么特点?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山野对歌、村寨传歌、场面赛歌。
3. 字词积累(10分钟)
- 重点讲解生词:如“即兴”、“酬答”、“喧闹”、“肃穆”等。
-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鼓励学生用词语造句。
4. 整体感知(10分钟)
-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歌会”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为什么?
-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
1.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精读课文,重点分析“山野对歌”部分:
- 描写方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 作用:展现歌手的才华与自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分析“村寨传歌”部分:
- 描写方式: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相结合。
- 作用: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与温馨,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 分析“场面赛歌”部分:
- 描写方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突出群体参与。
- 作用:展示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
2. 语言品味(10分钟)
-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歌声飞扬,回荡山谷”,分析其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 鼓励学生模仿写作,尝试用类似的描写方式描述一个生活场景。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歌会,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们有哪些独特之处?
- 布置小任务: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或习俗,并在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
1.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与描写手法。
- 强调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云南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与赞美。
2.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歌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歌会”这一形式的理解。
-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
```
《云南的歌会》
一、结构:山野对歌 → 村寨传歌 → 场面赛歌
二、描写手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三、主题思想:热爱民族文化,感受生活之美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基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但在语言品味环节,部分学生仍需加强分析能力,今后可多设计一些对比阅读或仿写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