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原文及翻译注释】“凿壁偷光”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古代励志故事,讲述了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匡衡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追求知识的人。下面我们将从原文、翻译、注释三个方面,详细解析这一经典故事。
一、原文
《汉书·匡衡传》中有如下记载:
>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少而好学,家贫,不与人共食。其父早亡,母年老,家无田业,卖薪以给食。衡佣作以自给,不暇读书。每至夜,闭户,诵经书,未尝废也。邻有富人,舍墙甚高,衡乃凿壁引光,以读其书。”
二、翻译
匡衡,字稚圭,是东海郡承县人。他从小就好学,但家中贫穷,无法与他人一起吃饭。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家里没有田地和产业,只能靠卖柴维持生计。匡衡为了养活自己,常常做雇工来维持生活,没有时间读书。到了晚上,他就关上门,独自诵读经书,从未间断过。邻居有一个富裕的人家,他们的墙很高,匡衡便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着那里的光亮来读书。
三、注释
1. 匡衡: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以勤奋好学著称,后来官至丞相。
2. 稚圭:匡衡的字,古人有名有字,字通常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
3. 东海承人:东海郡承县人,古地名,今属山东一带。
4. 佣作:指做雇工、出卖劳动力。
5. 闭户:关上门,表示独处、专注。
6. 凿壁引光:在墙上挖个小洞,让光线透进来,比喻利用一切条件来学习。
四、故事背景与意义
匡衡出身贫寒,但他并未因环境的限制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通过“凿壁偷光”的方式,克服了照明不足的困难,坚持自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儒。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匡衡的坚韧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凿壁偷光”不仅是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隐喻。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拼搏,终能突破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五、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已远胜于古代,但“凿壁偷光”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很多人仍需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突破口。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应该像匡衡一样,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善于利用身边的条件,不断提升自己。
结语
“凿壁偷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往往始于最不起眼的努力。愿每一个在黑暗中前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