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医学课件】一、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肠道连同其系膜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形成类似“手风琴”状的结构。这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其多见于2个月至5岁的儿童。成人中虽较少见,但也可发生,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
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肠套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帮助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常见病因:
- 婴幼儿:多为原发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后淋巴结肿大有关。
- 成人:多为继发性,常由肠道肿瘤、息肉、憩室或手术后粘连等引起。
2. 发病机制:
- 肠道蠕动异常或局部病变导致肠管某段发生“倒置”,进而被推进邻近肠段内。
- 套入部分因血供受阻而出现水肿、出血,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
三、临床表现
1. 典型三联征(婴幼儿):
- 阵发性腹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 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胆汁或粪样物质。
- 血便:典型表现为“果酱样”大便,提示肠道出血。
2. 其他表现:
- 腹部包块:在右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 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精神萎靡等。
3. 成人患者:
- 症状较隐匿,常表现为慢性腹痛、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症状。
四、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征”。
- X线平片:可显示肠梗阻征象,如气液平面。
- CT扫描:对复杂病例或成人患者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肠套叠部位及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提示感染或炎症反应。
- 大便潜血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肠道出血。
3. 体格检查:
- 腹部触诊可发现肿块,结合病史有助于初步判断。
五、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
- 空气或液体灌肠复位:适用于早期、无穿孔、无休克的患儿,成功率高。
- B超引导下复位:安全有效,减少辐射暴露。
2. 手术治疗:
- 适应症包括:
- 灌肠复位失败;
- 出现肠坏死、穿孔;
- 怀疑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 成人患者或反复发作的病例。
3. 术后处理:
- 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
- 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对于成人患者需进一步排查潜在病因。
六、预后与预防
1. 预后:
- 及时诊断和治疗者预后良好。
- 若延误诊治,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2. 预防:
- 婴幼儿: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毒感染。
- 成人: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肠道占位性病变。
七、总结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儿科急症,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可有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成人患者,则应警惕继发性因素的存在,全面评估病情。
参考文献:
(此处可根据需要添加相关医学文献或教材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