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5.搭石(课堂实录)x】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搭石》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文本。本文将围绕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深入分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搭石”这一传统习俗的含义;感受文中人物的善良与互助精神;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朗读、讨论、情境创设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课堂伊始,教师以一段简短的导入视频引入课题,展示山区村民利用石头过河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搭石”这一事物的兴趣。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通过分段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与情感基调。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例如,在讲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他一定会放下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时,教师提问:“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老人很细心”,有的说“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教师适时总结,强调这种“默默无闻的付出”正是课文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搭石”的行为。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提到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有的提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课堂气氛活跃而温馨。
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小练笔任务,让学生以“我身边的‘搭石’”为题,写一篇短文。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助人为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教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亲切自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本次课堂实录可以看出,《搭石》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它教会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小事中感受真情。这样的教学实践,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