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期末练习试题

2025-08-11 10:21:53

问题描述:

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期末练习试题,急到原地打转,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1 10:21:53

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期末练习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哪部经典著作?

A. 《左传》

B. 《史记》

C. 《战国策》

D. 《论语》

2. 烛之武是哪个国家的使者?

A. 晋国

B. 秦国

C. 郑国

D. 楚国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的是:

A. 烛之武

B. 秦穆公

C. 晋文公

D. 郑伯

4.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来

B. “辞曰”——推辞说

C. “鄙远”——把远方的地方当作边邑

D. “共其乏困”——共同解决困难

5.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军的主要理由是:

A. 郑国已经臣服于晋国

B. 秦国与郑国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C. 秦国如果灭掉郑国,会威胁到秦国自身

D. 烛之武承诺为秦国提供土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为________。

2. 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采用了________的策略,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3.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表明烛之武的态度是________。

4. 烛之武指出秦、晋联合攻郑,最终结果是________。

5. “邻之厚,君之薄也”中,“邻”指的是________,“君”指的是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简述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的?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特点。

四、阅读理解(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 这段话是谁说的?他当时的身份是什么?(2分)

2. 他为什么要说“越国以鄙远”?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3分)

3. “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5分)

五、作文题(20分)

请以“智慧的力量”为题,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1.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2. 联系课文内容,适当引用原文;

3. 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参考答案(教师用)

一、选择题

1. A

2. C

3. B

4. D

5. C

二、填空题

1. 左传、左丘明

2. 利益分析、利害关系

3. 委婉、谦逊

4. 秦晋两国将因郑国而产生矛盾

5. 晋国、秦国

三、简答题

1. 烛之武通过分析秦、晋、郑之间的利害关系,指出秦国若灭郑,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同时提醒秦穆公不要被晋国所利用。这种以理服人、以利动人的策略使秦穆公最终撤军。

2. 烛之武语言委婉得体,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运用逻辑推理和利益分析,使秦穆公心服口服。他的语言既有外交辞令的机智,又富有战略眼光。

四、阅读理解

1. 烛之武,郑国的使者。

2. 他指出秦国要越过别国去控制远方的郑国,难度很大,且对秦国不利,暗示秦穆公不应轻易出兵。

3. 这句话的意思是:邻国的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势力被削弱。它在文中起到了揭示秦晋联盟潜在矛盾的作用,为后续劝说秦穆公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作文题(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