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中的第一课时《正比例》。正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后续学习反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 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与“变化规律”的关系,正确识别正比例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卡片。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都要乘坐公交车,假设每辆车的行驶速度不变,那么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时间增加,路程会怎样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两个量之间存在某种变化关系”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填写下表:
| 时间(时) | 1 | 2 | 3 | 4 |
|------------|---|---|---|---|
| 路程(千米) | 60 | 120 | 180 | 240 |
(2)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
“观察表格中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3)教师总结:
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3. 合作交流(10分钟)
(1)小组讨论:
请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联”“比值一定”等关键词。
4.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 食品价格与购买数量(单价一定)
- 圆的半径与周长
- 小明的身高与年龄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比例的核心特征:“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变化,另一个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一定”。
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的练习题,并尝试在生活中找一个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写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定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变化,另一个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一定。
判断方法:
1. 是否相关联;
2. 比值是否一定。
例子:路程与时间(速度一定)
```
七、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结合小组合作与实际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正比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