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doc孟博文】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家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过去式”的教育方式。然而,对于我来说,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是一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真正连接的机会。今天,我想分享一次特别的家访经历——关于孟博文同学的。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路上,我带着一份简单的记录本,走进了孟博文的家中。他的家并不大,但整洁而温馨。母亲热情地迎接了我,父亲则在客厅里忙着整理一些文件,看到我来,他微笑着点头示意。
孟博文是一个内向但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很少主动发言,但作业完成得非常认真。我之前对他了解不多,只是知道他在学习上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通过和父母的交谈,我才了解到孟博文的家庭情况。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工作繁忙,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尽管如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也一直在努力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访过程中,我注意到孟博文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墙上贴着一些激励性的标语。这让我感受到,虽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我跟孟博文聊了一会儿,问他最近的学习情况,他也慢慢放下了戒备,开始跟我分享自己的想法。他说:“老师,我觉得数学很难,但我很想学好。”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动。或许,他并不是不想学,而是缺乏信心和方法。
我建议他可以尝试每天花10分钟做一道题,逐步积累,同时鼓励他多问问题,不要害怕犯错。他还告诉我,他喜欢画画,于是我也提议他可以把数学题和画画结合起来,用图形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概念。
临走时,孟博文的母亲再三感谢我的到来,她说:“老师,您能来我们家,真的让我们感到很温暖。”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动。
这次家访让我明白,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心理状态。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前行。
家访虽短,却意义深远。它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未来的每一次家访,都能成为一段温暖的回忆,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孟博文的家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