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试题与答案(9页)】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诗经二首》”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主要包括《关雎》和《蒹葭》两首经典诗歌。本文将围绕这两首诗的原文、翻译、赏析、练习题以及相关中考试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
一、《诗经二首》原文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与解析
《关雎》译文:
关关地鸣叫着的水鸟,栖息在河中的小洲上。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漂浮着。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让我日夜思念追求。
追求不到她,我心中忧愁难眠。
长长的夜晚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采摘着。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我愿与她弹琴奏瑟,结为朋友。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挑选着。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我愿用钟鼓来取悦她。
解析:
《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表达了男子对理想女性的追求与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体现了《诗经》“赋、比、兴”三法之一。
《蒹葭》译文:
芦苇茂密,白露凝成霜。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水流去追寻她,道路艰难而漫长。
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芦苇繁茂,白露还未干。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路途险峻难行。
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似乎站在水中的小洲上。
芦苇茂盛,白露尚未消散。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的尽头。
逆流而上追寻她,路途曲折难行。
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站在水边的小岛上。
解析:
《蒹葭》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深情向往,但始终未能相见,表现出一种朦胧、含蓄的情感美。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展现了《诗经》中“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三、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1. 理解性填空:
《关雎》选自《诗经》中的______篇,全诗以______起兴,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______之情。
答案: 风;雎鸠;爱慕与追求。
2. 选择题:
下列哪一句不是出自《蒹葭》?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答案: C
3. 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这句话通过“在水一方”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遥不可及、若即若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情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触及的惆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张力。
四、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
题目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多少篇?
A. 300篇
B. 305篇
C. 200篇
D. 400篇
答案: B
题目二:
《关雎》一诗中,作者用“雎鸠”起兴,其作用是:
A. 表达对爱情的渴望
B. 描写自然景色
C. 引出对爱情的赞美
D. 增强诗歌节奏感
答案: C
题目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中,“蒹葭”指的是什么植物?
A. 芦苇
B. 花朵
C. 小草
D. 树木
答案: A
五、总结
《诗经二首》不仅是八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关雎》和《蒹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心体会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如需获取完整版PDF资料或更多配套练习题,请关注相关教育平台或联系教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