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
- 掌握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诗中所体现的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惨命运。
- 难点:体会杜甫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同情与批判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兵车行》全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古代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吗?有没有哪首诗让你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引出杜甫的《兵车行》。
2. 走近作者与背景(10分钟)
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讲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期间,战事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写下了这首诗。
3. 初读感知(10分钟)
组织学生齐读或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提问:诗歌中描写了哪些场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情绪?
4. 精读分析(20分钟)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描写送别场面,渲染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表现亲人送别的悲痛,以及战事的紧迫。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引出“点行”的制度,反映征兵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揭示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5.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为什么?
-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你认为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6.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珍惜和平。
7. 总结升华(5分钟)
总结诗歌主题: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强调杜甫作为“诗史”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兵车行》全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史”这一说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兵车行
——杜甫
【背景】安史之乱,战事频繁
送别场景 → 征兵频繁 → 白骨遍野
【情感】同情百姓,批判战争
【主题】揭露战争之苦,呼唤和平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兵车行》,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资料,深化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