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平均分教案】一、活动名称:中班平均分教案
二、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三、活动准备:
- 各种小物品(如积木、糖果、玩具等)
- 分类盒或盘子若干
- 图片卡片(展示不同物品的分配场景)
-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把东西分给好朋友的情况?比如一块饼干怎么分才公平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三个小朋友和一些苹果。提问:“这里有6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探索与操作(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物品(如小球、积木等),并提供几个小盒子或盘子。要求每组幼儿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每个成员。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一样多。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是否每份都一样。
3. 分享与总结(8分钟)
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法,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说出“平均分”的含义,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总结。
例如:“我们把6块积木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2块,这样就叫做平均分。”
4. 巩固练习(7分钟)
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让幼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如:
- 图片1:4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2个。
- 图片2:5个橘子分给2个人,一人3个,一人2个。
通过判断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平均分”的理解。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多实物,让幼儿继续练习平均分。
- 鼓励幼儿在家和家长一起进行物品的平均分配,如分水果、分玩具等。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动手操作,帮助幼儿建立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个别幼儿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今后需加强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七、教学提示:
- 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信心。
- 活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幼儿误食小物品。
- 可结合绘本故事或儿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中班儿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物品数量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