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middot及廉希宪传原文)】廉希宪,字仲敏,其先世居西夏,后徙居燕京。父名德,仕金为节度使。希宪少有大志,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尤精于《易》与《春秋》。年二十,以荫补官,历任要职,累迁至中书左丞。
时蒙古帝国初定中原,百废待兴,朝廷多用武将,鲜有文臣得重用者。希宪以儒学入仕,虽身处权贵之中,然不阿谀奉承,常以仁政劝谏当权者。其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凡有馈赠,皆辞而不受。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设翰林国史院,命希宪为学士,参议中书省事。时朝中多争议,希宪以理服人,言辞恳切,屡次化解矛盾,深得皇帝器重。又曾主持科举考试,选拔贤才,一时士林称颂。
希宪性宽厚,待人以诚,尤重教化。尝言:“治国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道,在于察其德。”故其所举荐之人,皆忠直有才,后多为朝廷所倚重。
晚年病重,犹不忘国事,临终前仍叮嘱家人:“勿以我之死而忘国之忧。”其忠诚之心,感人至深。
史臣曰:廉希宪,一代名臣也。其才学兼备,德行可风,虽处乱世,不失君子之风。其立身行事,足为后世楷模。若非天妒英才,岂能早逝?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