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

2025-07-29 18:30:57

问题描述: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时间来不及了,求直接说重点!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18:30:57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著称。文章以“秋声”为引,借自然之景抒发人生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历来被奉为经典。

一、原文

秋声赋

欧阳修

余尝游于江汉之间,岁晚而归,见山川萧瑟,草木凋零,遂有感于秋气之肃杀,乃作此赋。

夫秋之为气也,天地清肃,万物收敛。其色惨淡,其声凄凉。金气所主,白露初降,寒蝉欲绝。风起于野,水落于洲,百虫潜形,万木无言。于是乎,天高而地远,日暮而风急,人怀忧思,心生寂寥。

或曰:“秋者,四时之一也,何足悲乎?”吾曰:“不然。物之盛衰,理之常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自然之道也。然人之情,多乐而不喜忧,故虽知其理,而不能忘其哀。”

吾观夫秋之为象,非独草木之枯荣,亦人心之悲欢也。昔者,屈原放逐,行吟泽畔,闻秋风而思楚;陶潜归去,采菊东篱,见秋月而怀古。皆因秋而感怀,因声而动情。

今予独坐幽篁,听风自林中来,如诉如泣,似歌似叹。其声清而厉,冷而彻,不似春之温婉,不类夏之热烈,亦异于冬之凛冽。此声也,非钟鼓之音,非丝竹之声,乃天地之间,自然之韵耳。

呜呼!人生百年,若朝露之易逝;世事千般,如秋风之难留。愿与世人共赏此秋声,悟其意,得其真,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浮名所困,安于本分,乐其天命。

二、翻译

我曾经在江汉一带游览,到了年底才归来,看到山河荒凉,草木凋零,心中不禁对秋天的肃杀之气有所感触,于是写下这篇赋。

秋天的气候,天地清明肃穆,万物开始收敛。它的颜色暗淡,声音凄凉。金气主导,白露刚刚降临,寒蝉也将要停止鸣叫。风从田野吹起,水退到河洲,各种昆虫都隐藏起来,所有的树木也都沉默了。这时候,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夕阳西下,风势渐急,人们心中充满了忧愁,情绪变得孤寂。

有人问:“秋天只是四季之一,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我说:“不是这样的。事物的兴衰,是自然的规律。春天生长,夏天繁茂,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是天地运行的法则。然而人的情感,常常喜欢快乐,不喜欢忧伤,所以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难以摆脱内心的哀愁。”

我观察秋天的景象,并不只是草木的枯荣,更是一种人心的悲欢。从前,屈原被流放,在湘水边行走吟诗,听到秋风便思念楚国;陶渊明辞官归隐,在东篱下采摘菊花,看见秋月便怀念古代。他们都因为秋天而产生情感,因为声音而触动心绪。

如今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听着风从林中传来,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哭泣,像在歌唱,又像是在叹息。这声音清脆而尖锐,寒冷而透彻,不像春天那样温柔,不像夏天那样热烈,也不像冬天那样严酷。这种声音,不是钟鼓的响声,也不是琴瑟的音乐,而是天地间自然发出的韵律。

啊!人生不过百年,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世间的种种事情,如同秋风一样无法留住。希望与世人一同欣赏这秋天的声音,理解其中的意味,领悟真实的意义,不被外物所扰乱,不被虚名所困扰,安于自己的本分,乐于顺应天命。

三、赏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在晚年所作,风格沉郁,情感真挚。文章以“秋声”为题,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引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作者不仅写景,更写情,将自然之“声”与人心之“情”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审美追求。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如“风起于野,水落于洲”,“其声清而厉,冷而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的肃杀与凄凉。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如屈原、陶渊明)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深度。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文学之美,又有哲理之思,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它不仅是对秋天的礼赞,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与感悟。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