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扬州慢》教学设计

2025-07-28 16:32:11

问题描述:

《扬州慢》教学设计,卡了三天了,求给个解决办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16:32:11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掌握“慢词”的基本概念。

- 理解《扬州慢》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 学习诗词中的意象运用和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

-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比《扬州慢》与其它描写战乱或故地怀旧的诗词,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词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扬州慢》中“冷月无声”、“废池乔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

- 难点:体会姜夔“清空”词风的特点,理解其在南宋词坛中的独特地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宋词作品(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姜夔及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初步感知词的情感色彩。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扬州古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随后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你走进一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却发现它已破败不堪,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出姜夔的《扬州慢》,激发学生兴趣。

2. 作者与背景介绍(8分钟)

- 姜夔简介:南宋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以“清空”词风著称,擅长音律。

- 历史背景:南宋初期,金兵南侵,扬州曾遭战火破坏,姜夔在战后游历扬州,写下此词,抒发对故土的怀念与对国事的忧虑。

3.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扬州慢》,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进行解释。

- 提问:这首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4.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逐句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意象、修辞、情感表达等方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引导学生体会“名都”“佳处”与下文“冷月无声”的对比,感受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反差。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解析“二十四桥”的象征意义,理解“冷月无声”所传达的孤寂与哀愁。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对自然景物的怜惜,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 小组讨论:结合词句,分析姜夔的“清空”风格如何体现于本词中。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将《扬州慢》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使用上的异同。

-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有类似“扬州”的城市?我们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6.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扬州慢》不仅是对扬州的怀念,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7.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冷月无声”这一意象的理解。

- 阅读姜夔的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并与《扬州慢》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姜夔的内心世界,既注重文本细读,又注重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词体文学形式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