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
本课选自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同时也蕴含着亲情与成长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蝌蚪、池塘、圆圆的、长尾巴”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 体会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是《小蝌蚪找妈妈》。你们知道什么是小蝌蚪吗?它们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
生:小蝌蚪是青蛙宝宝,它们一开始没有腿,后来慢慢长出腿,变成青蛙。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它的妈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思考: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生:读课文。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小蝌蚪先遇到了鸭子,鸭子不是它的妈妈;接着遇到了大白鹅、乌龟、鲤鱼,都不是它的妈妈;最后遇到了青蛙,才是它的妈妈。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为什么前面遇到的都不是它的妈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我们来分段阅读课文,看看小蝌蚪是怎么一步步找妈妈的。
1. 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它想:“我的妈妈在哪里呢?”
师:这里小蝌蚪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着急、难过、想知道。
师:是的,小蝌蚪很着急,它想找妈妈。那它是怎么找到的呢?
2. 它先遇到了鸭子,鸭子说:“你不是我的孩子。”
师:鸭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知道鸭子和青蛙有什么不同吗?
生:鸭子有扁嘴巴,青蛙有长舌头。
师: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接下来小蝌蚪又遇到了谁?
3. 接下来,小蝌蚪遇到了大白鹅、乌龟、鲤鱼,它们都说不是自己的妈妈。
师:这些动物和小蝌蚪有什么不同?你能找出它们的特点吗?
生:大白鹅有脖子,乌龟有壳,鲤鱼有鳞片。
师:看来小蝌蚪一直在寻找,但总是找不到妈妈。直到……
4. 最后,小蝌蚪遇到了青蛙,青蛙说:“我是你们的妈妈。”
师:这时候小蝌蚪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它会认出妈妈?
生:因为青蛙和它一样,有四条腿,圆圆的脑袋,还有一双大眼睛。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说明小蝌蚪已经长大了,变成了青蛙,它终于找到了妈妈。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小蝌蚪对妈妈的思念和渴望。你们有没有像小蝌蚪一样,曾经努力寻找过什么?
生:我以前找不到书包,到处找,最后找到了。
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找妈妈”经历,可能是在生活中,也可能是在学习中。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小蝌蚪一样,坚持不懈,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五)总结与作业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也了解了青蛙的成长过程。希望大家回家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画一幅小蝌蚪变青蛙的图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青蛙的生长变化”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后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过程。
五、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长尾巴 → 长出腿 → 变成青蛙
遇到:鸭子、大白鹅、乌龟、鲤鱼 → 不是妈妈
最后:青蛙 → 是妈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增强了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