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关雎》的作者及《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关雎》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体会《诗经》所体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关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 难点: 领会《关雎》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关雎》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诗经》相关资料
- 教师准备拓展阅读材料(如《诗经·蒹葭》《诗经·子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关雎》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是否听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它出自哪部作品?”
引出课题——《关雎》,并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与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2. 教师纠正字音,讲解重点词语(如“窈窕”“淑女”“逑”“荇菜”等)。
3. 分组朗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注意节奏与情感。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整体把握: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明确主题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 逐句分析: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说明“比兴”手法的运用。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释“窈窕”“淑女”“好逑”的含义,理解诗人对理想女性的赞美。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中描写劳动场景的细腻与真实。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因爱而愁的情感变化。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感受诗人思念的深切与内心的矛盾。
3. 艺术特色总结:
- 比兴手法的运用
- 重章叠句的结构
- 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对比《诗经·蒹葭》与《关雎》,比较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 讨论环节:
- “你觉得《关雎》中的爱情是现实的还是理想的?”
- “如果你是‘君子’,你会如何对待‘淑女’?”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雎》作为《诗经》代表作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爱情观与现代情感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关雎》,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 阅读《诗经·蒹葭》,比较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
一、背景介绍:《诗经》简介
二、内容解析:
1.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 比兴
2.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爱情主题
3.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 劳动场景
4.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 思念之情
5.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 心绪波动
三、艺术特色:比兴、重章叠句、语言简洁
四、拓展延伸:与其他诗篇对比
五、情感升华:古今爱情观的思考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解读《关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注重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在时间分配上可进一步优化,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互动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