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张若虚的生平。
- 掌握诗歌中“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宇宙的哲思。
- 学习并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月”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掌握诗歌的意境美与哲理美。
-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抒情方式,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感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朗诵音频、课文朗读录音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赏析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 提问:“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兴趣。
2. 作者与背景介绍(8分钟)
- 简要介绍张若虚及其作品风格,强调《春江花月夜》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 结合历史背景,说明该诗创作的时代氛围。
3.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自然意象,并初步归纳其作用。
4. 语言赏析(12分钟)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意境深远。
- 选取典型句子进行品读,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
第二课时:意境与哲理探究
1. 情境再现(10分钟)
- 播放配乐朗诵,配合画面展示,帮助学生进入诗境。
-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的情感如何变化?
2. 意境分析(15分钟)
- 分析“春江”、“花”、“月”、“夜”四种意象的组合,探讨其营造出的意境。
-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
3. 哲理探讨(10分钟)
- 提出问题:“诗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对“人生如梦”“时光易逝”的理解。
4. 拓展延伸(5分钟)
- 对比其他写景抒情诗,如王维、李白的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 布置课后作业:以“我眼中的春江花月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意象分析:
- 春江:广阔、流动、充满生机
- 花:柔美、短暂、富有生命力
- 月:清冷、永恒、神秘
- 夜:静谧、深邃、引人沉思
三、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思
- 宇宙浩渺与个体渺小
- 时间流逝与生命有限
四、语言特色:
- 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 抒情含蓄,哲理深刻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世界。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写作技巧的学习,提升其综合语文素养。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春江花月夜》全文。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3. 选择诗中的一句,进行扩写,展现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
---